“跟着”万玮校长成长——另一种视角谈阅读《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的收获

(这是“侯立元教育人生”陪您走过的3034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8月18日开始,进入了正式上班的日子,8月21-23日将参加为期三天的校园长培训,学习一直在路上。)

阅读万玮校长的这本《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人,一定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写作;如果能够通过平台传播自己的观点,将会成长的更快。正如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洪雨露校长所说,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写得好、讲得好。

回顾这本书,我觉得万校长给愿意成长的所有教师、家长提供了重要的路径:

引论述:里面有大量的数据、大量的观点、大量名人的故事或观点,这些都离不开万玮校长的大量阅读摘录及思考。而对些这些观点,万校长可谓是信手拈来,足见其平时的广阅读、广积累。正如,万校长自己所言:厚积薄发,“演讲是一种输出,要有好的输出,得先经历两个环节:输入与整理。所谓输入,就是大量的读、看、体验;而整理,则是独立地思考。很多人只看到黑暗,其实是因为他们还在隧道中,当输入与整理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便离隧道口不远了。”

积事例:里面大量的故事、大量的事例都是平和学校的学生或老师、家长的例子,当然学生的例子居多。这些事例哪里来?一定是来自万校长日常工作中及时的记录。这些记录如同一个个珍珠一样,散落在文件的某一处,而当需要时,它们又被一条线串成了美丽的项链。想想,我们在做这样的积累吗?

讲故事:以故事增强演讲的趣味性、可读性,同时在故事中习得智慧。万校长为什么会用很多故事呢?原来,这得益于他读过的一本书《感召力》,这本书的作者西蒙·兰卡斯特提到,一个人要想讲话有感召力,必须要同时赢得听众的本能脑、情感脑与逻辑脑。万校长说,如果我演讲时穿正装、打领带,看起来很有权威的样子,听众第一眼看见我的时候,本能脑就被我征服了;如果我在演讲中用了很多故事,其中不少故事很有画面感,能引发听众的共鸣,听众的情感脑就会被我感染;如果我的整个演讲逻辑性很强,有理有据,听起来很有道理,听众频频点头,这时,听众的逻辑脑也被我说动了。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提到: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

万玮校长在本书中也强调,家长极佳的家教方式,就是极力地栽培自己。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智慧,以爱陪伴,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

学生成长

教师发展

德育思考

微课录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