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产品能够提供更多的营养选择,但我国鱿鱼加工业存在精深加工程度不足以及鱿鱼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缺乏等问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坦言,近几年,随着鱿鱼产量的不断增加和国内水产加工业的发展,鱿鱼的加工逐渐精细化,可食用部分和副产物均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此外,海洋食品相关科研院所的成立,也助推了鱿鱼产品的高效利用与健康应用。
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提出,鱿鱼产业存在易腐难保鲜、深加工技术缺乏以及副产物利用率低等问题。为攻克上述难题,高校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了内源性甲醛捕获技术、鱼糜凝胶弹性增强技术、鱼糜制品非冻保鲜技术、定向可控酶解技术、稀碱酶解脱蛋白技术,实现了产业链的延长、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多样化生产,促进了我国鱿鱼市场的繁荣发展。
(资料图片)
如果你想了解鱿鱼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中国鱿鱼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鱿鱼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鱿鱼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鱿鱼,也称柔鱼、枪乌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鞘亚纲十腕总目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体圆锥形,体色苍白,有淡褐色斑,头大,前方生有触足10条,尾端的肉鳍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于深约20米的海洋中。
据专家介绍,鱿鱼富含蛋白质,每100克鱿鱼干含有66.7克蛋白质,鲜鱿鱼的蛋白质含量达16%—20%。用鱿鱼提取制作的蛋白粉原料可以用来加工营养保健品、休闲食品及调理食品,充分开发鱿鱼利用价值。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表示,鱿鱼酮体分离蛋白生产线工艺设计是鱿鱼蛋白粉制备的关键技术。该设计包括原料预处理、斩拌、打浆、提取罐反应两小时、离心、膜过滤、浓缩、喷雾干燥等多道工艺。
此外,吴文惠提出了鱿鱼高值化应用进展——鱿鱼胴体蛋白及其肽制备技术和样品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β-壳聚糖制备与生物医用材料开发,墨汁化学成分解析与生物活性评价;胶原蛋白结构解析、功能评价与产品开发处于实验室阶段;鱿鱼内脏蛋白和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分离纯化与高质化利用目前已形成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推进。
我国鱿鱼加工业存在精深加工程度不足以及鱿鱼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缺乏等问题,不过近些年随着鱿鱼产量不断增加和国内水产加工业的发展,鱿鱼的加工逐渐精细化,可食用部分和副产物均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在综合精深加工以及鱿鱼预制菜等新兴领域产品开发并不多,鱿鱼预制菜工业转换的内涵与路径是三转一保,即厨艺转工艺、厨师转工人、厨房转工厂,同时保证品质传承。鱿鱼制品异味去除、抑制和消减技术以及油炸鱿鱼相关技术与应用,提出要基于大数据捕捉消费动向从而进行产品研发,并以机器替换人,实现预制菜工业化生产。
数据显示,我国鱿鱼年产量超过75万吨,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远洋渔业鱿鱼捕捞量占远洋渔业全年总产量的22.5%。
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表示,目前我国作业的鱿钓渔船有700多艘,2022年鱿鱼产值接近96亿元。同时,我国的鱿钓产业在国际履约、规范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经营远洋鱿鱼以浙江、山东、福建等几个沿海省份为主,而消费市场主体也主要是这几个省份,其中浙江舟山是我国远洋鱿鱼的最大生产基地、输入口岸和主要加工地区,是我国鱿钓渔业第一市。
随着舟山鱿钓产业链不断完善,充分拉动了海运、冷藏物流、水产加工等众多上下游远洋渔业配套产业。截至目前,进驻远洋渔业小镇的会员企业已有300家,区域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已逐步形成以群众民营远洋鱿钓为主体的鲜明产业特色。
鱿鱼寿命短、生长快速、繁殖率高,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能快速增加种群数量,因此年际间的丰度会发生剧烈变化。这种特征表明鱿鱼要有与鱼类不同的管理方法。
鱿鱼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冯全普表示,京东依托大数据基础,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打造海产品电商化供应链标准;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搭建农产品全域营销体系;利用京东全渠道销售能力,精准聚焦目标消费者,搭建全渠道产品销售链路;开展产地溯源—地理标志及区域品牌保护,进行线上运营及指导服务,打造电商直播运营基地。冯全普认为,未来鱿鱼渔业需以深耕优质原产地、深度捆绑生鲜供应链、打通农户与用户之间的断层、共建供应链品牌农业为目标,打造鱿鱼区域公用品牌。
鱿鱼渔业管理要考虑市场需求、价格因素以及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捕捞。通过限制渔获来维持价格及市场,对抑制过度捕捞有一定效果,但资源下降到很低水平时,价格上涨将导致抑制作用失效而产生更大的捕捞压力。在秘鲁,茎柔鱼的渔业管理通过设置配额管理,这些配额以声学调查数据和渔业捕捞数据为基础。
大洋性鱿鱼是世界海洋中三种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据估算全球潜在的资源量在上亿吨。鱿鱼为一年生鱼类,具有产卵后即死亡的特性,是生命更新周期最快的海洋经济种类之一,因此大洋性鱿鱼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的捕捞对象,被认为是人类未来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远洋渔业总产量稳定在230万吨左右。严格控制远洋渔船规模,进一步提升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稳定远洋渔业企业数量,远洋渔业企业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违规事件和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区域与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球渔业资源调查能力逐步提高,监督管理和国际履约措施不断完善。
《2022中国远洋鱿钓产业发展报告》由7家参编单位共同编写而成,历时5个多月之久。根据《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上海海洋大学主编,并联合浙江省远洋渔业协会、山东省远洋渔业协会、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广东省远洋渔业协会和舟山市远洋渔业协会,共同编写《中国远洋鱿鱼产业发展报告》。报告全文13000余字,包括产业规模、远洋鱿钓(秋刀鱼)捕捞、远洋鱿鱼加工、鱿鱼市场贸易、产业推广、国际渔业治理与履约、远洋鱿钓管理体系与行业自律、展望等8个部分。
本报告利用中研普华长期对鱿鱼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应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地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结合鱿鱼行业的背景,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了中国鱿鱼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模和竞争格局;分析了行业当前的市场环境与行业竞争格局、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征、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鱿鱼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