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年)

在郑国坚持了三个多月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晋国这边一直磨磨蹭蹭不出兵

其实荀林父就不想打

之前的几次晋楚对抗大体分两种

第一种是人数不多的小冲突,叫小打小闹

比方前几次晋国救郑

六卿中一个去就行了

列如士会,郤缺,荀林父都单独行动过

第二种是轮流默契的打郑国,叫你来我往

比方楚庄王八年打了郑国七次

也说明郑国在晋楚之间摇摆

而这次楚庄王伐郑

郑国因为占卜说要死刚楚国吉利

几个月都不投降

导致楚国这次兵力极多

晋国想要对抗的话必须也要出动三军六卿

这就不是第一种小打小闹了

荀林父更倾向第二种方案——你来我往

等楚国撤兵后

再出发打郑国

可这次郑国几个月不降

所以荀林父只能率领三军六卿,外加三军大夫,司马一起来了

路上知道郑国投降楚国后

荀林父就想先回去

等楚国退兵后

我们再打郑国就是了

这就是典型的第二种方案,你来我往

士会也表示同意

他认为这次楚国势头强劲

他的话很有分量

毕竟他两年前在颖北击退楚军

但在晋军中,有人的话比他还有分量

那就是先縠

他是晋国城濮之战中军将先轸后裔

要知道

先轸在城濮之战把晋文公送上霸主宝座

先且居又在晋襄公时维护晋国霸业

他生下来就自带战神光环

现在担任中军佐,是军队的二把手

所以先縠的话分量极重,他表示我简单讲俩句

大概意思如下

郑国地方

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

是非曲直

难以论说

但兵家无不注意到

正是在这个擂台之地上

决定了多少个霸主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

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当年周武王领义军

分六师,翦商伐纣

兴师东出

牧野之战的第二天

纣王见大势已去

自焚鹿台

晋成公三年(-605年)

也是在郑国附近

中军将(当时的荀林父)亲帅数万健儿

攻陈救郑

大获全胜

我不明白

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子玉战败自杀

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于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

三十年前(准确说是35年)

先祖从城濮踏上征途

开始第二次抗楚(第一次是齐桓公)

姬周神圣帝国遂归于一统

晋国晋军所到之处

中原遍地收狗

真可谓占尽天时呀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短短三十年后

这里竟至于一变

而为晋军的葬身之地了吗

无论怎么讲

决战双方是

晋国六卿对战楚蛮子

优势在我!

士会最后表示中(军)佐高见

然后一言不发了

先縠就自己擅自率军南下

荀林父知道后举棋不定

荀首和韩厥就说

先縠不听号令单独过河

外加面临战败风险

如果现在不去救先縠

又坐视郑国臣服楚国

晋国肯定失去霸业

您必然无法逃脱罪责

不如过河

赢了万事大吉

万一作战失败了

六卿都能担责

于是晋军正式过河

南面的楚庄王知道后

他想退兵而不是和晋国冲突

毕竟默契的和晋国玩你来我往

轮流打郑国风险低

此时决战就是梭哈

如果输了

那楚国的精锐都会葬送在这了

还记得吗,这次郑国算命说硬抗有利

间接的让晋楚带出的军队特别多

而且楚国已经劳师远征三个多月了

所以楚庄王有顾虑也很正常

伍参的意思是打

孙叔敖意思是退兵

他表示

我们连番打了陈郑两国

是疲惫之师

如果这次和晋国作战失败

把你伍参吃了都不顶用

伍参反驳道

如果胜利

那你孙叔敖就是无谋

如果失败

我伍参的肉会被晋国吃

哪还能进你肚子?

又和楚庄王说

荀林父刚上任就要带六卿作战

很多都不是他能控制的

比方先縠单独行动不听将令

所以,晋军虽多但混乱无序

而且对面一个臣子让您国君撤兵了

这难道不是耻辱吗

所以楚庄王下定决心没有返回

而是北上和晋军作战

我们再说郑国

如果你想替郑国想出如何摆脱被打的问题

他一定会拍案而起的说:

问题?问题是我只有一个脑袋,却来了两个大国

这个头怎么磕?

所以

这次郑国意识到了

或许那个抵抗楚军比较吉利的占卜并非虚言

现在晋楚都因为郑国没有滑跪而带大军来到这

他们无法选择之前的小打小闹和你来我往

这次郑国总算也能让晋楚难受起来了

所以,此时的郑国打算鼓捣晋楚决战

然后择优认主

总结本期

记得在晋楚城濮之战时

楚国子玉和楚成王不和

晋国这边则是虽有分歧但上下一心

短短三十年后

晋国上下不合

而楚国则是虽有分歧但上下一心

真是风水轮流转了

然后单说晋国

荀林父,晋景公都有问题

一个知道自己没威望不请国君来坐镇

一个不主动来压制先縠这种二杆子

然后说外交

在城濮之战时

晋文公和他的团队纵横捭阖

让卫曹换宋国

又让卫曹绝交楚国

同时还让秦齐给楚国写和谈信

在楚国拒绝后

让晋国取得了外交的优势

而此时

中原国家长期摇摆在晋楚之间

秦晋几次大战,让秦楚开始走向一起

齐国也在东方蠢蠢欲动

这些国际环境都对晋国不利

另外就是韩厥

这里不是diss他

还记得韩厥刚登场时候

给人印象是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吗

但是面对赵盾弟弟还有先轸后代

他可没铁面无私

这次邲之战要是不听将令的是车夫

那韩大司马秉公执法

少不了脖子上砍上一刀

可先縠违抗军令

那韩司马只能表示去救援而不是问责

他搞双标固然不好

可他肩负重振韩家的重任

得罪赵家先家

那之前的努力就付之东流了

而且

晋国就是一个虎狼窝

就算他一个去坚持军法或者做人原则啥的

也如同没有意义的飞蛾扑火

人世间的事

或许都是如此的难以抉择吧

推荐内容